close

一切都要從微波爐開始說起。

我當時才剛到英國沒幾周,環境都還沒摸熟,跟其他國際學生一樣碰到一個民生大問題:午餐無法加熱。英國不像台灣,他們根本不知蒸飯箱為何物,而我也一直找不到微波爐,只好帶三明治或冷便當,吃的十分委屈。

那天我簡單吃完午餐,坐在休息室裡看書,突然一男一女走進來,抱怨找不到微波爐,我聽到關鍵字立刻抬頭,問說:「你們知道學校的微波爐在哪嗎?」

那個女生回說:「很抱歉,我也不知道,我們也在找微波爐!」

我們三人互訴無法吃到熱食的困擾,原以為話題到此就會結束,結果那個男生問我:「你在看什麼書?」

我就給他們看:《看看那些英國人》(這是一個英國社會學家以幽默詼諧的方式書寫英國人隱藏的行為模式,推薦所有對英國有興趣的人!)

那個男生嚇了一跳,因為他就是一個英國人,後來我們問了彼此的學系,發現他們是中文系的學生,男生叫做若安,女生是伊莎貝兒,我們就互相留了資料,想說日後可以當語言交換夥伴。

妙的是,我們有好一陣子都約不上,但總是在校園裡不小心碰見對方,成了臉書好友之後,我才發現原來伊莎貝兒不是英國人,而是瑞典人,只是長年居住英國,養成了一口好聽的英國腔。

這個瑞典女孩很可愛,一般人對於「你好嗎?」這樣的問候語,都是簡單以「我很好,謝謝,你呢?」回答,但他總是鉅細靡遺把近況報告一番,就算只是遲到五分鐘也會花十分鐘道歉和解釋路上的突發狀況等等,有時候等半天肚子都餓了,但看到他上氣不接下氣、前言不搭後語的道歉,那副有點少根筋的真性情又讓人不禁莞爾。

常跟伊莎貝兒開玩笑說,我們明明同年,我卻感覺他比我年輕好多。他高中畢業後有「空檔年」,在這之中他旅行、到美國住過一陣子、也在法國待過一陣子,這給予他的精神補給絕不是直接升學或就業所能代替的。中文系的他,也在上海待過一年,中文沒進步多少,但中式料理吃了不少!

我們一起煮了幾次飯,做了幾次蛋糕,他在廚房裡也是一邊上網查食譜一邊手忙腳亂,但做出來的成品就是很好吃!尤其是他的「瑞典公主蛋糕」更是直逼專業水準。不按牌理出牌的他,也喜歡玩一些創意料理,例如:把中式豆瓣醬加到馬鈴薯上去烤,結果味道居然滿搭的!

 

 

 

同樣身為外籍學生,他完全理解我思鄉之苦。我在臉書上分享讓我淚流滿面的黃美珍「只怕想家」,他看到後就給我聽瑞典歌手 Laleh “Snö”,因為他也很想念瑞典,很想念家人。瑞典這個在我印象裡日照少到國民自殺率奇高的國家,因為伊莎貝兒而讓我憧憬了起來。

學校宿舍約滿那天,我搬到新家,他也跑來想替我暖暖新居,殊不知房東太太居然是為了讓我簽約,硬「請」前任房客提前一天連夜搬走。我和伊莎貝兒被請到客廳,讓前任房客打掃廚房並清空房間,房東太太對我和對前任房客的態度對比之大,令我作嘔;為了要安心棲身,房租和訂金都付了,卻連房間都進不去;朋友來家裡做客,卻沒辦法好好煮頓飯招待對方種種的情緒引爆點是在廚房裡親眼目睹一隻不速之客,我嚇得用國台語狂飆髒話,幸好伊莎貝兒可以跟我用中文溝通,而房東太太也被我嚇得連聲道歉。

最後伊莎貝兒提議,不如我先到他家住一晚,隔天再來安頓。一聽到這個提案,前任房客鬆了一大口氣,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於是我把筆電提去了他家,他替我煮了一杯薑茶、找了一件睡衣、安撫我無助、委屈、恐慌的情緒。於是我慢慢找回了勇氣,發現事情總是有兩面:我這晚的確是無家可歸,但若非遇此困境,我不會知道原來自己身邊有如此可貴的朋友,居然願意讓我借宿一宿,這件事情,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伊莎貝兒有活動都會邀請我,而我也樂於參加,一方面這個女孩實在討人喜歡,再加上他的朋友幾乎都是大學生,特別有朝氣。他生日那天約了各方好友到家裡,介紹不同科系不同背景的朋友認識,他的室友做了一堆杯子蛋糕、我做了一個起司蛋糕、而很多人都是送瓶酒當作生日禮物,於是大家就吃著點心配著各式紅、白、玫瑰酒,一下子跟某人聊派對、起身倒酒時又跟另一個人聊起了語言在台灣,「轟趴 (Home Party)」通常給人一種負面的印象,似乎是充滿菸酒毒品的不良場所,但實際上這是再健康不過、而且很好拓展人脈、聊天中激盪出不同知識火花的好機會。

有些人總是砸大錢追新款手機,卻因為計較簡訊通話費而只跟網內免費的朋友密切聯絡,但伊莎貝兒跟我不是用同一家電信公司,卻從來沒有因此而少了聯絡。我想,若真心在乎對方的近況,又怎麼差那幾塊錢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madic Space 的頭像
    Nomadic Space

    Nomadic Space 流浪空間

    Nomadic 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